这部收获零差评的中国动物电影,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

2016年07月06日

6月4日上午8点,上海电影节开放购票。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几分钟内就被抢光,成为华语新片展映单元中最快售罄的电影之一。

这让尚世影业总经理助理和宣传业务负责人石岚有些意外。

“我们相信观众的反响会很好,但没想到这么受欢迎。”

观众的热情源自迪士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公布的预告片。两分钟的片段里,雪豹、大熊猫和金丝猴的萌态迅速俘获了众多网友。

网友可能不知道的是,这其实是一部中外合拍片,由迪士尼和东方明珠旗下的尚世影业及环球艺动联合投资、拍摄。作为尚世影业总经理助理和宣传业务负责人,石岚和她的团队近期的工作,就是按照详细制定的宣传方案,逐步扩大电影上映前的影响力,同时更重要的是,说服院线经理给《我们》增加一点排片。

“动物大电影这个类别,按照以往上映效果看,在商业片的大环境里是弱势的。”石岚在接受采访时直言,“基于市场回报的实际经验,影院轻易不会为这类电影安排跟商业片分庭抗礼的排片率。不过,《我们》也许会与众不同。”

“意外”公布的预告片

《我们》在上海电影节共安排了两个场次:6月16日的媒体点映场和18日的公开展映。

一位看过点映场的记者说,预告片完全是纪录片的风格,但正片却不是那么回事。此外,预告片只有英文版,没有周迅配音的中文版。

尽管如此,电影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。

“太心疼这片子了。”她说。

让她心疼的不是电影情节,不是排片,而是宣传。“保密了这么久,连微博号都没建,预告片出来后才有微博话题……”

在她看来,影片的宣传显得有些过于保守。“陆川之前说不确定能拍出来,所以没有透露消息,但现在都拍好了,为什么还不大力宣传呢?”

对此,石岚解释道:“其实连4月份公布的预告片都是一个‘意外’,原计划没打算这么早公布,因为中国的上映日期定在暑假,宣传尚未启动。而迪士尼每年都要在世界地球日发布一则电影的消息,今年正好有《Born In China》这个项目,因此他们的国际发行团队就放出了这则预告片。”

石岚说,当时电影名称还叫“生于中国”。一些微信公众号对来自迪士尼的品质新作、尤其是聚焦中国的题材特别敏锐,自发地“安利”起来了,微博上也都在讨论。

“我们觉得机会挺好,就顺势做了第一波宣传”,石岚说,“对上海电影节的活动也充满了信心。”

后来,双方就电影的命名展开了很多次的头脑风暴。“生于中国”感觉太“正”,像革命题材的红色片,跟动物类电影还是有些距离;于是有人提议要有“萌”字,有人建议叫“中国宝宝”……在名字写满好几块黑板之后,他们最后在“诞生在中国”前面加上了“我们”,将纪录电影以往的旁观角度,稍稍扭转了一下,增加主观叙述功能,这其中的深意,等8月12日正式上映时大家听到周迅的旁白自然就会明白。

事实上,这部电影每一个细节的反复纠结,都旨在牢牢锁定它的特殊调性——“因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故事片,而不是纯粹的纪录片,它讲的是“我们”家里的故事。”石岚这样解释道。

影院里响起了三次掌声

在电影节媒体点映场,有一个细节让石岚印象很深刻:观众鼓了三次掌。第一次是在正片结束时,第二次是片尾花絮结束时,第三次是导演陆川出场时。

陆川也表示,这不是一部纪录片,而是以动物为主角讲一个情感故事的“动物大电影”。

春天,大熊猫、金丝猴和雪豹各自迎来了自己的宝宝。大熊猫丫丫和雪豹达娃都是单亲妈妈,丫丫特别宠爱女儿美美,像所有母亲一样,喂饱哄睡完了女儿才顾得上自己吃饭。达娃则更辛苦一些,为了两个宝宝不得不出去狩猎、抢地盘。而金丝猴淘淘是大家族里不受重视的孩子。他愤而出走,在颠沛流离中慢慢长大。

“这部片子有个特点,大人看大人的,儿童看儿童的。”石岚说,“孩子眼里看到的是小动物的萌态以及跟妈妈的互动,但是大人看到的是怎么样养育后代、动物和人类相似的家庭关系。”

“家长特别是妈妈们,会看到把儿女养大成人,让他们去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,放手那一刻的感受。”

当美美一天天长大,并向往自由,丫丫虽不舍,但还是默默看着美美成功上树,转身离开。

达娃跟别的雪豹打架抢地盘,输了;为了孩子的生存又与体重超过自己几倍的牦牛搏斗,严重受伤,面临生存危机。

据看过点映场的记者分享,这两个片段很戳泪点,不过片子整体的感觉很美好,没有血腥的画面,笑点也很多。

值得一提的是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的片尾花絮,俗称“彩蛋”,一般好莱坞商业片用得比较多,而动物大电影片尾设置彩蛋,则是满足了人们对沉浸其中的大自然更多的好奇心,这样的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?怎么能够如此精准地跟踪到这些动物的每一种表情?片尾彩蛋正是展现了摄影师拍摄的幕后艰辛。

从2014年起,四支摄影组分赴四川、西藏等地。“他们的拍摄地主要在高原。”尚世影业电影部总监朱东茸说,“熊猫跟金丝猴来说相对还好拍一点,比较辛苦的是拍雪豹和藏羚羊。因为在那边,第一你不一定能拍得到,第二整个人就窝在那边,又冷,环境又差,又是高原。”

雪豹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,数量稀少,远离人迹,昼伏夜出,隐蔽性极强,可谓最难拍摄的野生动物,因此只要是镜头捕捉到的雪豹照片、影像,都会迅速被媒体广泛报道,雪豹也被戏称为“动物界的头条王”。

“主要工作就是’等’”,朱东茸表示,“因为要拍的素材多,又要体现四季轮回,就要等各种恰当的时间,以及动物的动作、表情。”

比如,拍摄雪豹时,摄影组在荒山上等了整整四个月,“连雪豹的影子都没见着”。

而为了一段几秒钟的延时摄影,要连续定点拍摄24小时直至好几天纹丝不动。

“一名外国摄影师串接了片尾彩蛋,他就一直在等,等来等去等不到他要拍的东西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被风吹,被日晒雨淋,被冰雹砸,一直不能动,就像一个雕塑一样待在那边,因为他机器在那边。”石岚说。

石岚透露,为了拍到雪豹,摄影团队想了很多办法。比如打掩护,搭个帐篷藏在里面拍,或者躲在山腰后面拍。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把机器绑在石头上,等野生动物靠近的时候,自动触发拍摄。这种摄影机是24小时开机,现场团队的工作,就是每天去回收素材。

有一天他们去回收素材时,突然看到镜头里,一只小雪豹在碰摄影机,也就是电影里达娃的小孩。“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,所有人都很激动,拍摄团队互相击掌。大家都觉得,这么多月的等待总算是有结果了。因为见到孩子就会见到妈了。”石岚说。

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电影级高清摄像机拍摄到雪豹。 

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片长75分钟,送到陆川手里的素材超过350个小时,原始素材超过上万小时。

中外合拍“每一个环节都是共同商议的”            

拍摄过程中,中国和美国的工作人员合作得相当默契。“如果拍剧情片,你跟演员、剧情以及文化上还存在沟通交流上的障碍,“朱东茸说,“这个好像没有太多障碍,反正大家就是在那儿等,商量怎么能拍到雪豹,怎么能拍到雪豹的野生狩猎场景。”

其实,双方的合作不仅仅限于拍摄环节。石岚透露,因为是合作项目,“每一个环节都是共同商议的”,包括投资、确定班底、选择动物、拍摄、后期剪辑等。而影片在中国的宣发则由尚世影业全权负责。

石岚透露,摄影团队的成员包括有经验的外国摄影师,以及中方的地面助理。“这次邀请到的都是来自英国的顶尖摄影师,他们是野外拍摄的行家里手,能适应任何一个国家的地貌、环境、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经验。而中方,则是在全力配合过程中努力学习他们的先进手法,这也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。” 

英国摄影师的认真敬业让人印象深刻。“金丝猴这种动物,本来金毛就格外美丽,你随便怎么拍它都好看。但是外国的摄影师觉得,既然是拍金丝猴,就需要拍出毛的质感,所以一定要有逆光,侧逆光,勾勒出那个轮廓。于是摄影师就坚持等了很久,最后超出预期的把那个片段拿给陆川,让陆川非常感动。”

于是,观众在电影院里就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:一只幼年的金丝猴倒挂在树上往小溪中撩水喝,阳光勾勒出它的完整的轮廓,水流仿佛似丝绸般舞动。难怪有网友感叹,《我们》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屏保。            

美国的摄影师还有自己的坚持。他们不会干涉野生动物的任何生活,也不会摆拍。

“后期剪辑我们每一版都看过。提一堆的意见过去,然后大家再重新调整。”

选择导演时,迪士尼推荐了陆川。“大家都觉得还不错。因为他拍摄过《可可西里》,拍过藏羚羊,而《我们》里也有藏羚羊,需要一个有这方面经验的中国的导演。”

选择配音演员时费了一些周折。根据影片的要求,这个旁白是一个讲述者,但又不同于赵忠祥的风格,要带着感情讲述几个家庭的发展、生和死。“我们有一张很大的名单,在跟迪士尼和陆川一起开会的时候,一个一个地删。”石岚说,有些演员没有档期,有些是声音不合适,这时大家的目标都锁定在周迅身上,而她也爽快地答应了。

和迪士尼合作 “他们的认真仔细超乎我们的想象” 

迪士尼作为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,在电影拍摄上经验非常丰富,对市场的把控度也很高。

 “他们的认真仔细,超乎我们的想象,”石岚说,在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,电影不到他们认为可以拿出来见人的程度,就会一直处于“准备”的阶段,不会仓促启动乃至上映。作为尚世影业跟迪士尼战略合作的两大项目之一,《我们》之后的下一个合作项目,一个“传说中”的真人电影,光剧本就已经“磨”了两三年,因为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,所以对外不作任何宣传。

对合拍片而言,要考虑到两个市场,考虑到文化上的差异,“所以我们在真人剧本的研磨上面花了很长的时间,现在还在进行当中,什么时候好,要看整个的团队的准备情况,现在还没有到这个节点。”

石岚说,好莱坞在品牌管理上的标准异常严格,“他们有一套原则高于一切的管理体系,一旦他决定,或者说我们双方共同认可某些内容(镜头、情节)不能在电影里,或者任何渠道里出现,那我们从此以后就再也见不到这些内容了。”

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从第一版到即将于8月上映的最终版之间,就有不少“被毙”内容,“它们(一些镜头)无缘见天日是好事,一个好的产品,是要懂得紧紧围绕核心来取舍内容的,哪怕它再美再有趣,也只能割爱。“

石岚注解道:“尚世影业和迪士尼等公司有这份精心打磨精品的决心,有信心拿给市场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诚意之作,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是有希望成为“中国制造”的里程碑式的动物大电影的。”

事实上,尚世影业正以每年推出一部非故事片类电影的计划,坚守那一份责任感:“我们2014年引进了首部3D野生动物纪录片《狂野非洲》,2015年推出美食纪录片《味道中国》,2016年即将上映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,而2017年,还有和BBC合作的《地球:神奇的一天》。电影不仅意味着票房收入,电影还是应该保持最初的那份艺术本质,也许纪录类影片,是个比较好的载体,承载社会所需的那份自然、美好、正能量的传递,所以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。”

CN EN